1、非瘟时代前的生猪规模化进程
在非洲猪瘟爆发前中国生猪养殖格局正处于从散户(年出栏500头以下)为主到规模化为主的过渡阶段,根据畜牧业年鉴的统计,2017年全国生猪养殖户数量超过4000万,但实际持续从事养殖的场户只有400多万,约占十分之一,在环保风暴和猪周期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散户因其自身的劣势正加快退出市场,规模养殖比重不断提升。按官方数据,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殖户养殖量占比已由2007年的26.00%上升到2017年的46.25%,生猪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52.00%,不过我们认为这一规划目标过于保守,根据各地调研和市场反馈,2017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重就已经超过50%,四川、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主产省的规模养殖比重普遍超过60%。如果没有非洲猪瘟疫情,按照原有行业整合的进度,预计2020年全国平均水平有望超过60%,甚至达到65%的高水平,而四川、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主产省的相应比重更高,预计都将超过80%。在散户加速退出的同时,年出栏在万头以上的规模企业也在不断扩张,但其市场份额仍然较小,2017年排名前10的生猪养殖企业出栏量合计约4400万头,约占全国总出栏量6.5%,中国生猪养殖的主力是年出栏在500-5000头的中等规模养殖户。
2、非瘟疫情引发的行业结构剧变
2018年8月非洲猪瘟疫情爆发,短期内席卷全国,生猪产能断崖式下跌,截止9月底按官方数据,生猪存栏同比下降41%,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下降38.9%,而根据各机构实地调研结果,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同比降幅至少不低于50%,南方各主产省产能降幅普遍超过60%。在不同规模的养殖主体中,年出栏在500头以下的散户多数缺乏防控能力和生物安全措施,因此损失最为惨重,若干地区的养殖散户被一扫而空,而规模企业因人员和车辆出入频繁,防控死角多,也多次出现大规模发病蔓延的案例,但多数规模企业凭借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积淀,加上政府的相关政策扶持,还是扛过了疫情侵袭,逐步开始复产和扩张产能。
目前针对规模企业的政策倾斜包括:一是贷款贴息,对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猪场(含地方猪保种场)及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给予短期贷款贴息支持和提供信贷担保服务;二是直接补助,对种猪场和规模养猪场(户)给予财政补贴,补贴范围包括建设洗消中心、引进国外种猪、经营资金等;三是点对点调运制度,“点对点”调运生猪的养殖企业应具有较高生物安全水平,按规定开展非洲猪瘟实验室检测,检测结果为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阴性等。因此非瘟极大地提高了生猪养殖投资和运营的门槛,规模企业抓住机会进行扩张,而中小散户则由于缺乏资金和对疫病防控没有信心而持续观望,此消彼长之下生猪产业结构调整在疫情驱动下规模集中度稳步提高,尤其是头部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在继续扩大,2018年位列前10名的生猪养殖企业共出栏5900万头,占比为8.6%,2019年前9个月前10名企业出栏量估计为4600万头,所占比重升至10.8%。
3、规模企业正加速扩大基础产能
据了解,国內各企业通过引种和三元留种等方式加快母猪群扩繁,力图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目前规模企业在基础产能中所占比重已经远远超出其在出栏量中所占比重,截止9月底温氏等10家企业能繁母猪存栏合计接近400万头,占全国总存栏比重为20%,而到2019年底这一数据将突破500万头,占比超过25%。随着能繁母猪群陆续产仔育肥,规模企业在2020年的市场份额将出现极大扩张,仅上述10家企业就有望占据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如果加上其他规模企业,万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在2020年占据市场的半壁江山是完全可能的,而2020年显然还不是规模化进程的终点,根据各规模企业雄心勃勃的扩产计划,2021-2022年才是产能释放的高峰,届时万头以上规模猪场所占比重有望达到60%以上。
综上所述,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迅速提高是以整体产能大滑坡为代价的,如果养殖散户始终难以入场,单靠规模企业复产和扩产,整体产能恢复的步伐势必要将放慢,行业景气周期有望持续更长时间。在疫病防控方面,参考国外的经验,养殖主体数量减少和规模化经营更有利于建立完善的疫病防控体系,可以为当前非瘟疫情提供良好的治理平台。(农产品期货网分析师徐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