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轮建筑业的重大变革发展,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推动,本文从全国统一市场、资质取消、营改增、ppp模式、招投标方式改革、生产方式变革、承包模式变革和管理工具的变革等八个方面进行系统地梳理,从而大家可以观察出行业发展的总体趋势,顺势而为则避免第二部分提出的建筑企业可能面临的十种的“死法”,最后,针对目前状况建议建筑企业向六个方向转型,以赢得新发展。
重大政策陆续出台,全面规划建筑业
一、统一的全国建筑市场即将形成
2015年9月2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推动建筑市场统一开放若干规定》,对打破地方保护、建立全国统一建筑市场做了相应规定。《规定》明确要求:地方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监督管理工作中,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直接或变相实行以下行为:
(1)擅自设置任何审批、备案事项,或者告知条件;
(2)收取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任何费用或保证金等;
(3)要求外地企业在本地区注册设立独立子公司或分公司;
(4)强制扣押外地企业和人员的相关证照资料;
(5)要求外地企业注册所在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其上级主管部门出具相关证明;
(6)将资质资格等级作为外地企业进入本地区承揽业务的条件;
(7)以本地区承揽工程业绩、本地区获奖情况作为企业进入本地市场条件;
(8)要求企业法定代表人到场办理入省(市)手续;
(9)其他妨碍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的行为。
《规定》出台后,各地方也出台配套政策推进全国市场的统一,虽然有些工作不尽人意,但可喜的是基本上实实在在推进,有些已经出了成效,例如:保证金的清退工作不走样、不打折,根据各地上报的保证金数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清理出应退未退的保证金24亿,其中部分省份已落实了清退工作,安徽省、浙江省、湖北省清退工作较为突出。
二、部分资质取消,市场准入与监管方式有望全面调整
1、部分建筑业企业资质已取消
年11月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建市[2014]159号),新标准对于原《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建建[2001]82号)中被取消的土石方、混凝土预制构件、电梯安装、金属门窗、预应力、无损检测、体育场地设施工程等7个专业承包资质,在相应专业工程承发包过程中,不再作资质要求。
(2)作为劳务资质改革试点的安徽省、西安市已全面取消了劳务资质,接下来有望劳务资质取消将在全国推广。
(3)在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在印发的《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期间深入推进建设工程企业资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修订完善企业资质标准,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减少资质数量。
2、社会信用等体系建立之时,或将是建筑市场全面放开之日
我国自1984年开始实施以企业资质管理为核心的建筑业市场准入制度,具备资质的企业才能在建筑市场承揽工程,参与工程项目投标的资格则由企业拥有的资质类别和等级高低来决定!
2014年7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坚持淡化工程建设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改革方向,探索从主要依靠资质管理等行政手段实施市场准入,逐步转变为充分发挥社会信用、工程担保、保险等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市场优胜劣汰。
预示着一旦社会信用等体系建立后,建筑行业有望调整以资质管理等行政手段实施市场准入的现状。
注解:什么是社会信用体系
社会信用体系也称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或国家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信用体系是以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基础;以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为核心;以信用服务市场的培育和形成为动力;以信用服务行业主体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为支撑;以政府强有力的监管体系作保障的国家社会治理机制。
它的核心作用在于,记录社会主体信用状况,揭示社会主体信用优劣,警示社会主体信用风险,并整合全社会力量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可以充分调动市场自身的力量净化环境,降低发展成本,降低发展风险,弘扬诚信文化。
它是一种社会机制,具体作用于一国的市场规范,它旨在建立一个适合信用交易发展的市场环境,保证一国的市场经济向信用经济方向转变,即从以原始支付手段为主流的市场交易方式向以信用交易为主流的市场交易方式的健康转变。这种机制会建立一种新的市场规则,使社会资本得以形成,直接地保证一国的市场经济走向成熟,扩大一国的市场规模。
三、营改增倒逼建筑企业管理升级
2016年03月23日,财政部、国税总局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建筑业也由此拉开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大幕!税率由营业税的3%调整为增值税的11%。
增值税制下企业的实际纳税额为销项税减去进项税,其核心是如何更多的、合法的取得进项票,形成可以抵扣的进项税,从而降低企业的实际所交纳的增值税。
对于习惯于粗放化管理的建筑业,尤其是随处可见的联营挂靠经营管理模式,要取得足额、真实的进项票的难度是可想而知!在我们8月底组织的一次调查中,有88%的人员认为自己公司税负上升!其中,建筑企业管理粗放、取不到进项票是在导致税负上升的最主要原因,营改增将倒逼建筑企业管理升级。
四、ppp模式推动合作模式的变革
ppp项目信息漫天飞舞。迄今为止,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的ppp项目数量达到了个,投资总额达到12万亿元。一个省推介ppp项目总投资甚至达到亿元,也有的一个地级推荐ppp项目总投资近1000亿元。
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43号文,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政府支出全部纳入预算,通过平台公司大举负债建设成为过去时,地方政府举债被严格限制在地方债和ppp两条途径。而地方债主要用于替换到期债务,地方政府要搞新建项目,只剩下ppp这一条途径了,这也是各地政府对ppp热情高涨的原因。
ppp是承包商未来新建工程项目的唯一主要来源,“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马云如是说。承包商要迎接后天的太阳,接ppp项目就是必须的。
注解:什么是ppp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按照这个广义概念,ppp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过程中,让非公共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与bot相比,狭义ppp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对项目中后期建设管理运营过程参与更深,企业对项目前期科研、立项等阶段参与更深。政府和企业都是全程参与,双方合作的时间更长,信息也更对称。
ppp是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指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采取竞争性方式选择具有投资、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双方按照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合同,由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依据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资本支付对价。
ppp是以市场竞争的方式提供服务,主要集中在纯公共领域、准公共领域。ppp不仅是一种融资手段,而且是一次体制机制变革,涉及行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
五、招投标方式变革
1、国家电子招标投标试点工作
2015年7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商务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开展国家电子招标投标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法规[2015]1544号),部署开展国家电子招标投标试点工作。
按照《通知》部署要求,电子招标投标试点分为政府综合试点和交易平台试点。其中,政府综合试点根据各地区落实电子招标投标制度情况,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建设运营基础,以及部门和地区推荐和申报,分批开展。
本批试点在总结深圳市、昆明市先行先试经验基础上,将试点范围扩大到浙江省、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甘肃省、广州市、宜宾市,各部门和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继续推荐和申报。交易平台试点由各地方、有关行业协会根据《电子招标投标办法》及其技术规范推荐,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指导下组织实施,确保公开透明规范。本批电子招标投标试点的期限为本通知发布之日起至2016年12月30日。
2、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作方案出台
2015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作方案》,根据《方案》要求,2016年6月底,地方各级政府已基本完成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工作,按文件要求做到除了平台之外无交易。
六、生产方式变革
我国建筑业的生产方式将由传统的生产方式向建筑工业化方式转变。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推广比例超过50%,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超过40%,新建建筑执行标准能效要求比“十二五”期末提高20%。装配式建筑面积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
虽然目前建筑工业化因成本和技术稳定性等因素推进缓慢,但有三点原因,决定建筑工业现代化终将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1)建筑工业化随着技术的稳定成熟,成本会进一步的降低。
2)人口红利的消失,60、70后老一代建筑工人随着年龄增长,退出建筑市场后,建筑业若不转型建筑工业现代化生产,将面临无工可用,同时企业的用工成本也将进一步提高。
3)经济发展理念的改变,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将加强资源保护,环境治理,以创新为第一发展动力,据统计建筑运行能耗+建造能耗合计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50%,政府必将通过提高相关资源价格的标杆进行调控,以减少总能耗,这样也势必导致建筑传统生产模式成本的上升。
传统生产方式的成本上升与工业现代化生产方式的成本下降,这是不可扭转的发展趋势!两者终将在某个时间点相遇,当工业现代化生产方式下的成本低于传统生产方式时,也是建筑工业现代化生产方式大面积取代建筑传统生产方式的时间点。
成本趋势模拟图
七、承包模式变革
2016年5月2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进一步推进工程总承包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政策层面,全面规划引导工程总承包市场的发展。从国际市场看,工程总承包也是一种主流模式,目前政府已出台相关政策,必将加快工程总承包市场的发展。
八、管理工具的变革
2015年7月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指导意见》(建质函[2015]159号),《指导意见》对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简称bim)推进目标做了明确的阐述:
1、到2020年末,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
2、到2020年末,以下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
对如何实现目标,《指导意见》中拟通过七大措施,这七大措施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有两点与建筑业企业和相关人员息息相关:
1、通过政府投资工程招投标、工程创优评优、绿色建筑和建筑产业现代化评价等工作激励建筑领域的bim应用;
2、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关于bim应用的相关培训,在注册执业资格人员的继续教育必修课中增加有关bim的内容。
bim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注解:什么是bim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modeling)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它具有信息完备性、信息关联性、信息一致性、 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八大特点。
建筑业大变革时代,避免十种死法
十种死法,建筑企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深化企业改革,凝聚企业竞争力,迎接时代变革!
“病死”
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僵化落后,缺乏凝聚力,内耗严重,管理人员只考虑个人私利,不考虑为企业做出贡献。总的说来是由于机体内部产生了病变,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久疾而终。
“挤死”
市场经济讲的是优胜�...